找到相关内容1102篇,用时3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生命“觉”义、浅论儒佛会通

    演培法师释注,<梵网经菩萨戒本讲>(上),二版,台北: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,民国68年6月,页92-93。  注23:北凉。昙谶译,<优婆塞戒经>,卷3,T1488,Vo1?24,页1047。 ...不尽也。’”是以大学始教,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,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,以求至乎其极。至于用力之久,而一旦豁然贯通焉,则众物之表里精粗不到,而吾心之全体大用不明矣。此谓物格,此谓知之至也’”(注5...

    刘易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73666019.html
  • 摩诃衍宝严经讲要

    之心心所法。二超过彼行,谓非但超过心心所,亦复超过业法(行动成习谓之业)。三超过彼果生,经云报,以无业故,即报也。四超过依彼衰盛,经云报则苦乐也。五超过彼所依一切动摇中修学、期愿、受用。谓...家法井然,或真是安慧之作也。钢氏亦以魏译对勘印行,惜不娴汉文,对照之处,错谬不少,但亦可供参考。   《瑜伽论》详释此经者,以其能略举菩萨藏中所有教授也(释系旧文,弥勒、著集之,亦犹《杂含》本母之例...

    吕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2866676.html
  • 印光大师论念佛与名号功德

    ?如真为生死,当依凡夫通行之法。若薄地凡夫,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,则必至着魔退道。且请息此念,庶可得益耳。(复恒惭法师书)  十二  所言作事不忘念佛,此系念心纯熟之相,何可名昏沈,归于。然亦非...印光大师论念佛与名号功德  一  一句佛号,包括一大藏教,罄不尽,通宗通教之人,方能作真念佛人。而一无所知、一无所能之人,但止口会说话,亦可为真念佛人。去此两种,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,依教与否耳。...

    印光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41667015.html
  •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“虚妄”观念比较

    中不少文献也认为不能正面描述事物的本来面目或实相。早期佛教中有“”的说法,认为对于一些思辨性很强的问题是不能“说”的,即不能作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...khya-kqrikq)中在这方面有论述。该颂1-2中谈到,脱离痛苦的根本方法是掌握数论派关于神我、自性及其转变物的知识。该颂64中则说:“通过修习(二十五)谛,产生非我,非我所,因而(...

    姚卫群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62467127.html
  • 人心,佛性与解脱——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

    解脱的必要性。对于那些有关世界的本体等哲学问题,佛教一般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,著名的“十四”与“箭喻”等,都说明了这一点。即使是到了大乘佛教时期,关于...南宗的念显性,都是一种心性学说,都是“心”的宗教。   禅宗以禅命宗。禅,原为梵文Dhya^na的音译“禅那’’之略称,意译为&ldquo...

    洪修平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21667487.html
  • 色心诸法之分析(1)

    。  1五偏行〓诸识起时,无论何界何地、善染、皆俱有彼、名为偏行、即是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五种心所。成唯识论云:“触能令心心所有法触境为性,受想思等所依为业。”谓此触有和合功能,能令心及心所和合...作。悔先恶业性即是善,悔先善业性即是恶,悔非善恶,性是,故为不定。睡眠即梦非无心眠,彼必闷绝,心法故。眠令身不自在,昧晤为性。障观为业。谓睡眠位。身不自在极沈重故。心极暗劣,报模糊故。虽极昧略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2367628.html
  • 僧尼受戒制度古今谈

    二、色有十四(即五根、五尘、四大)二十种异(即显色十二:青、黄、赤、白、光、影、明、暗、烟、云、尘、雾,此局。形色有八:长、短、高、下、方、圆、斜、正,此通三性)。三、色恼坏,四、色是质碍,五、...!时见传戒之人不知授予何物,求受之人,亦不知所受者何?结果,虽名传戒,实戒可传,聚散匆匆,形同儿戏!因不揣浅陋,拟就僧尼受戒制度的一些问题,谈点个人认识,期与诸大德共勉之!  二、戒律的由来与分派 ...

    学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3567641.html
  • 少林问禅之:“万法归一一归何处”集评

    之一,“师(赵州从谂禅师)问南泉:“如何是道?”泉云:“平常心是。”师云:“还可趣向否?”泉云:“拟向即乖。”师云:“不拟争知是道?”泉云:“道不属知不知。知是妄觉,不知是。若真达不疑之道,犹如太虚...录》  “上堂良久云。还有人道得么。道得底出来。众语。师拈拄杖云。适来是个小屎坑。如今是个大屎坑。下座。问万法归一。一即不问。如何是万法。师云。尔来这里说葛藤瞒我。问圣僧为什么被大虫咬。师云。与天下...

    照行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1967720.html
  • 书评:悦家丹《佛教现象学: 佛教瑜伽行派与《成唯识论》哲学研究》

    情况下,否定事物的“客观”存在状态及其属性的提问角度具有作为问题的合法性,它根本是一无法被讨论的解问题,用原始佛教的术语来说,它是“”(avyakrta)的。  悦家丹在论证策略上的缺憾部份与他...问题外的纯粹玄思。反之,唯识宗在关切无明、妄执、流转等涉及沉沦的实存问题上,乃至解脱等有关宗教与价值的课题上,俱与其教内对手是一脉相承,并二致。因此悦家丹才不惜花上四章合共超过一百二十页的篇幅,解释...

    刘宇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35168009.html
  • 殊胜菩提心

    。倘若怀有菩提心,即便是布施畜生一握之食,包括那些威仪,也都能变成获得圆满菩提之因。大菩萨们甚至能以菩提心将不善业转成善业。  仅证得空性慧还不行,因为空性慧像母亲一样是三乘菩提的共因;菩提心则如...支脉,乃至罗汉、六道众生也都配在体内七万二千条脉上,心轮以上为菩萨脉,心轮以下为众生脉。所以发愿心越大,脉打通越快。心地宽坦,脉自然柔顺调和;心地清净,脉也清净;心直则脉直;心执着,脉必松解。通过...

    陈泉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35268010.html